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當代首飾展 PREZIOSA 2013- Un certain regard - 攝影作品展區

本文小編:Molly

前面大致介紹過主展區的作品之後,延著如地洞般的長廊走過,進入了另一個展區: Symbiosis- photo project by Eva Sauer


這展區共有12張攝影作品,是這個展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每張作品都有主展區的珠寶作品為攝影主軸,但可不是單純拍拍珠寶而已,除了想表現當代珠寶真正穿戴時的樣子之外,攝影師Eva Sauer 用她自己獨到的眼光,在不將當代珠寶侷限在博物館這樣的空間的情況下,取而代之的是將配戴者放置在居家空間、店家或是郊區戶外等在佛羅倫斯的各個角落,由不同空間情境之下去賦予每件作品獨特的氛圍,表現珠寶作品和人、城市及空間環境之間的關係。














對於看到當代珠寶被穿戴在身上,是小編覺得最有趣及興奮的事,因為珠寶這東西有時你不戴真的無法感受到他的魅力,更不用說當代珠寶中有些關於配戴性探討的作品,有時配戴起來是超乎想像的意外,這兩年Schmuck 的program 裡都有走秀的部份,可惜今年的小編沒看到,所以無法分享,但這次Preziosa 2013特別規劃的這部份真的是很用心,攝影師的表現手法很有獨到的見解,小編最喜歡的是The third eye 和Little birds don't fly anymore,不知道大家覺得如何呢?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當代首飾展 PREZIOSA YOUNG 2013- 新秀展區

自從2008年開始,PREZIOSA YOUNG開放給35歲以下的藝術家參與的國際競賽,主張挖掘具有個人獨創度的金工當代珠寶新秀,而今年已經是第五個年頭,卻是第一年開始完全信賴單一評審的決策評選,今年的評選是Maria Cristina Bergesio,她是一位藝術史學家,主要致力於現代與當代珠寶的範疇之中,現任教於Le Arti Orafe Jewelry School並指導當代珠寶的課程,也是 PREZIOSA的策展人。

今年在來自全世界約200多件的報名文件中,評選標準主要針對:

*想法演變的原創性
*造型及材料技術的加工及製作方式
*對觀者所能產生的反應和驚喜程度

最後產生了八位新秀入選展出,而在無意之中,雖然這八位藝術家的想法含意跟風格做法皆不同,最後卻能在一個重新定位的共同主題時間之下,分別去闡述出每個藝術家各自想表達的意涵。


Time as an identity to be safeguarded  - Rob Elford




 



 Time of work - Benedikt Fischer





Time as transformation - Lauren Vanessa Tickle





Time as re-evocation - Antje Stolz





 Time as memory - Panjapol Kulpapangkorn










Time a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 Chiara Scarpitti





 Time of ritual - Wan Hee Cho




 Time as repetiton - Karin Roy Andersson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當代首飾展 PREZIOSA 2013- Un certain regard - 主展


本文小編: Molly

有天在友人分享文中看到了PREZIOSA 2013的展覽影片資訊,突然意識到自己不就剛好在Florence這充滿文藝氣息的城市,眼看著展覽就要結束,幸好小編趕上了最後一天前往參觀,於是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分享今年PREZIOSA的當代首飾展。

PREZIOSA,自2005年開始就開始致力於推廣當代首飾,由LAO-LE Arti Orafe Jewellery School & Academy統籌策劃,在The Marino Marini Museum 展出,今年的展覽主題「Un certain regard」,小編嘗試找出這句話的釋意,但這好像是法國坎城影展的其中之一獎項名稱,依網友提供的意思應該是「不一樣的視角」,但為了不偏離主題,小編的認知應該是希望大眾用「不一樣的視角來看當代珠寶」。
 在這古老的博物館中,此展大致分為三個展廳,分別是主展區、攝影作品區以及新秀區,接下來會分不同文章介紹,首先就先來介紹主展的部份吧!




主展區中共有六位藝術家展出,分別是:  Singurd Bronger, Sophie Hanagarth, David Bielander,  Philip Sajet, Suska Mackert, Karin Seufert

而在展覽主題中提到(部份摘錄翻譯):

珠寶這兩字在人們心中所喚起的視覺影像總是與閃亮的珍貴寶石、貴金屬等其他裝飾物相連結,或是和稀有度”, “聲望或是權力等字眼相關,這並不能道盡珠寶二字的最大可能性,但卻是最深植人心且常見的說法; 珠寶不僅只是外在形式的指標,更切確的說,珠寶是一種人際交流間表達自我意識的媒介物質。附加的條件就是引發出強烈的爭議關於珠寶是什麼或不是什麼? 在藝術珠寶的範疇之中,材質並不是唯一的爭議主軸,更常見的是關於尺寸大小或是配戴性的探討,造型和主題也並不一定是令人愉悅或安心的,也因此被束立起議論的圍牆而被定義為” Aliens”

         “他們跟我說這是個珠寶展覽,但我根本找不到任何跟所謂珠寶相關的東西!”

突然間藝術珠寶引發出令人不悅的觀感,讓人想離開,但如果你願意在多花點時間仔細看一看,捨棄偏見再仔細比較,你會發現其中蘊含著錯綜複雜的創造能力以及喚起連結時代精神的豐富情感。
在此展中觀者不僅可以拆解並重新構造對珠寶的定義,更可以從作品所想帶給你的概念中意識到自身的觀點,並感受到與當代珠寶之間的互動。


想必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觀感,也是身為創作者的我們最常面對到的質疑,但想起當年小編前往英國求學前壓根沒想過要從事當代珠寶的創作,也根本不瞭解所謂的當代珠寶,還記得第一年在Diploma 課程時,由於本校特色大多是異材質創新的創作風格,看著碩士甚至大學部的學生做了一些很大膽的創作,心中也曾出現了問號,無法想像自己未來也要做這樣的東西,但就在這一年之中事情出現了改變,在看了許多展覽然後逐步的了解與認識之後,不知不覺就被當代珠寶給深深吸引住了,當代珠寶的獨特性、蘊藏的生命力及豐富的創造力是商業珠寶無法觸及的部份,當然每個人的認知與體會不同,小編無法一語道盡,但就如同這展覽希望大家做的一樣,不要被刻板印象給限制住,試著用不同的視角及觀點,停一停、看一看然後想一想,再多一點的觀察,你將會看到當代珠寶中的無限美好。

以下為展品側拍,enjoy!



                   made by Singurd Bronger




                made by Sophie Hanagarth








made by David Bielander





   made by Philip Sajet






  made by Karin Seufert






made by Suska Mackert

"不單只是滿足裝飾的欲望,穿戴珠寶的理由比你想像中的複雜。"
究竟能有多複雜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台灣 | 展覽】: 「意出望外」董承濂個展



本文小編-Heng Lee













旅居於美國的董承濂出生於台北1996年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創作組後不久即前往美國奧瑞岡大學金工與珠寶設計研究所就讀。作品曾多次於國內外美術館與藝術機構展出,目前任教於加州藝術學院,並在舊金山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說起小編和董承濂的相識要回溯到2008年,當時工藝所舉辦了國際金工菁英培訓營,當時其中一位受邀擔任講座的美國知名金工藝術家Kate Wagle,是董承濂在奧瑞岡大學的指導教授,所以他隨Kate一同來台灣並擔任助教及翻譯的工作,Kate 在介紹她的學生作品時也特別提到董承濂是一位非常認真有想法的學生,那時小編就對他的作品印象深刻。

                       

                                     2008年Kate Wagle與董承濂於台灣工藝所國際金工菁英培訓營


事隔5年,沒想到能在台灣看到董承濂的個展。當初看到宣傳海報的時候,就覺得十分驚訝,因為和我印象中他以往的作品感覺相當不同,有別於他之前較為立體並帶有強烈議題性的身體互動裝飾,他這次的作品以平面的方式,細膩的描繪這幾年來的人生體悟,作品多了些許柔和與浪漫的氛圍。

                                                                                 
                                                                                董承濂早期作品 'Vanity Brush'
           

這次在谷公館所展出的系列全都為琺瑯燒製並結合石墨素描的作品。

董承濂說:「在我自己的藝術創作路上,比起目的地,我發現自己更感動於創作中的種種旅途經驗。在攝式800度的高溫燒烤下,鉛筆素描畫下石墨堆積的種種痕跡可以完整的保存在層層的珐瑯中一併熔合在金屬表面上,冷卻後的琺瑯永久的記錄下筆跡,也記錄下創作旅途的感動。在這次的作品中,董承濂運用素描寫生嘗試著保存時間的片段,旅程的片段,也許是風景印象,也許是緣份境遇,也許是花朵盛放,也許是肉體溫暖,也許只是你我短暫的眼神交接。


                                            
                                             意出望外  2013  紅銅,磁鐵,琺瑯,金,石墨鉛筆素描   427×122×6 cm   




Because Horizon  2013   不鏽鋼,琺瑯,石墨鉛筆素描  168x64x23cm



意出望外展場

小編看展時很幸運的遇到藝術家本人,也跟他討論了這個展覽的創作歷程,由於琺瑯燒製需要高度耐性及專注力,作品大小亦受限於窯爐的尺寸,所以這次展出是以分件組合的大型壁面裝飾為主。
親臨現場的小編簡直五體投地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個展竟然只花了他半年的時間製作,這讓小編難以想像這半年他是怎麼不眠不休的創作啊?董承濂說為了要配合有限的窯爐尺寸,作品因此必須來來回回拆開組合許多次,耗費不少心神。但也因為燒製琺瑯的過程十分艱辛,如何讓自己的身體在繁瑣的工作中維持最好的狀態,並讓精神狀態切換自如對他來說''身體與精神''是整個創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這次意出望外」董承濂個展可說是小編今年在台灣看到其中最精采的金工創作展之一,打破了一般我們對金屬工藝的界線與想像,材質細膩的表現與視覺編排的震撼令人深深感動,大家有機會絕對不要錯過





期期間:7/14 - 9/8

開放時間:星期二Mon – 星期日Sat 11:00 am - 7:00 pm

地點:台北谷公館畫廊/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1號4樓之2

按此→Map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連結谷公館的FB看看展覽近況喔 : https://www.facebook.com/michaelkugallery